在名义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不一致的情况下,借贷主体的认定需结合法律规定和具体案情综合分析,主要规则如下:
一、基本原则
合同相对性原则:借款合同原则上仅约束签字双方,出借人应向名义借款人主张权利。即使款项由他人实际使用,名义借款人仍需承担还款责任。
例外情形:若出借人明知实际用款人存在且与其形成合意(如委托代理关系),可直接要求实际用款人还款。
实际用款人通过债务加入(如共同签署合同)或书面承诺承担还款责任的,需承担连带责任。
二、实务处理要点
举证责任:主张实际用款人担责的一方需证明
01、出借人明知款项实际用途及用款人;
02、存在委托、债务加入等法律关系。
内部追偿权:名义借款人还款后,可依据与实际用款人的协议或不当得利规定向其追偿。
三、风险提示
对于出借人而言:借款时要明确债务人,完善书面凭证。要求借款人签署借条,载明出借人、借款人、借款用途、借款金额、利率、还款期限等信息,同时要留存好相关证据,如资金流向记录、聊天记录等,以证明借贷合意。
对于名义借款人而言:一方面要明确法律地位。若款项涉及“代转”,建议名义借款人与出借人、实际用款人之间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仅负责代转款项,不承担还款责任。同时,要求实际用款人向出借人出具借据,由出借人签署知情同意书,避免被认定为共同借款人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案例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。
本文仅供交流学习,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